我是一名基层工作者,在工作实践中,深刻感受到,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,但是,这一事关村民居住环境和切身利益的战略,有一些裉节难题还较为突出,离群众期盼有一定差距。
我认为,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需要坚持问题导向,以“生态宜居”为突破口。具体来说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首先是因地制宜,推进农村房屋建设,持续改善村容村貌。近年来,随着人居环境等工程的开展,农村地区的道路路面、绿化景观、河道水质等都在不断提升,但是关键的农村建房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。以嘉定、奉贤、崇明等郊区为例,很多农村的房屋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由于建造年代久远,一些墙体脱落斑驳,外观已破败不堪,与新农村建设的形象格格不入。一些老房年久失修、房梁松动,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,受制于政策严、手续繁、申请难等因素,村民想要翻建房屋往往困难重重,矛盾较为突出。
建议综合考虑农村宅基地的使用与确权,进一步规范农村房屋管理的标准,强化制度设计,在保障选址安全、加强规划审批、推动全过程监管等方面下功夫。要结合村民切身感受,对现有的政策进行充分考量,既体现政策“精度”,更体现民生“温度”。同时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,保护村庄肌理,加快村庄规划编制,因地制宜推动组团翻建、集中居住等探索实践,不断改善居住环境。
其次,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,统筹推动提档升级。建设生态宜居乡村,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支撑,在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,要注意统筹规划。由于乡村振兴示范村、美丽村落等深入推进,现在农村地区各类基建工程众多,通信线路、污水排放、道路拓宽、农田灌溉、路灯照明等涉及方方面面。其中,项目资金的使用调配“不统一、不匹配”问题还较为突出,一些项目完全可以全盘考虑、进行统筹布局,但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具体牵头部门,在实际操作中,很多工作往往缺少协调、多头进行,难以形成合力。
不妨加强顶层设计,完善预算管理,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的使用效益。要发挥各级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作用,强化对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引领,对项目资金的管理、使用、分配进行合理统筹。结合“新基建”等概念,开发智慧基建、智慧农业等数据平台,推动资源高效精准匹配和运用,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。
最后是健全长效管理机制,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。村庄治理做得好不好,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。要注重发挥广大村民群众“主人翁”作用,广泛凝聚村庄内各方力量,努力推动实现村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。在一些农村地区,村民的“内生动力”还未被有效激发,存在参与度不高、主动性不强等情况,这种“被动”的现象不利于农村整洁环境的长久维持,更不利于村落的长远发展,必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,积极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途径。
建议发挥广大村民群众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,为乡村长效管理提供坚实基础。要强化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,结合村组实际,引导老党员、老同志等群体走在前、做表率。推动“被动参与”为“主动融入”,可以通过设岗定责等形式,设置义务巡逻、环境保洁、民间河长等岗位,鼓励村民自觉维护公共环境,参与美化村宅。同时,针对农村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,要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,有序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农村基层治理。
辉煌配资-国内配资炒股官网-配资在线导航官网-配资论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